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春风化雨 杏花如海
春风化雨 杏花如海这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先生的一副自题联,既有策马大漠的塞外豪情,又有江南的温润婉约。我的启蒙恩师徐杏海是一位资深的高中美术老师、油画家,因名字中又含一个“杏”字,所以就用徐悲鸿先生的“杏花春雨江南”做了微信名。1965年出生于水乡宝应的他,个子虽不高,但有两道浓浓的剑眉,上课的时候干练英气。如果不看他的画作,一时也很难将他与婉约的江南水乡联系起来。但只要见过他油画作品的人,立马就会觉得“杏花春雨江南”的微信名是名副其实。画面中宁静的湖面、轻盈的柳树、停泊的渔船时刻在告诉我们:“秋风塞上”只是他的外表,他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一个江南画家的灵魂,纯粹而又安静。
能够成为徐老师的学生,是我深感庆幸的一件事情。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中农村,喜欢画画的孩子要想受到专业的艺术训练几乎就是天方夜谭,离我们最近的专业老师都在遥远的县城。而在1990年的夏天,刚读完南师美术教育油画专业的徐老师,服从分配回到老家镇上成为了一名高中美术老师。第一次见到徐老师是父亲用二八大杠自行车载着我去的,那是暑假的一天,就在那天我认识了徐老师,知道了原来学画画还有素描这门课程。或许是因为家远,也可能因为是年龄最小的学生,徐老师安排我和一群高中师兄、师姐在一起画画,中午还可以在中学食堂吃饭。徐老师给我们讲课、范画、改画,在教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,对学生除了鼓励还是鼓励。几年时光转瞬即逝,师兄师姐们一批批考进了中专、大学,我也成为了一名师范美术生。慕徐老师名而来的师弟、师妹们也越来越多,最远的还有县城里来的孩子。徐老师就这么手把手地教着,年复一年中欧体育,也不知道有多少农村孩子因为他而改变了命运。后来徐老师调入县城高中,教了一届又一届。我想,徐老师桃李满天下是肯定的,因为前两天他走的时候,来了很多我不认识的同门师兄弟和姐妹,目测下,其中年龄最大的可能已过半百,最年轻的还在读着大学。
除了教学,徐老师还画油画,偶尔教学间隙也会画个一两张。2014年我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时,才知道这几年他一直在努力画油画,从没有放弃过。徐老师的油画作品几乎都是以家乡景物为主题,渐渐地已形成了他的水乡风格,轻快的笔触、优雅的色调,透着水乡的抒情。后来从微信朋友圈知道他经常出门写生,不畏严寒酷暑、无论刮风下雨,高产高质。我遂不止一次地“怂恿”徐老师投展,徐老师画画本意并不在展,但他知道我的好意,也投了几次省展,不出意料都入选了。知道我也开始画画,他倒是比他自己画画还高兴。我每张发朋友圈的习作他都会认真读,有一点点的进步,他都会给予鼓励。一位前辈曾告诉我说,一个画家一般从五十岁开始走向成熟。唉!徐老师如果能一直画下去,他此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,也一定是一名优秀的油画家……可惜天不假年啊!
在徐老师和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位共同的诗人朋友叫鲁克,他特别喜欢徐老师的作品。2018年的春天,徐老师每完成一幅画,他就配上一首诗。一首诗、一幅画,一幅画、一首诗,多到诗人在那个春天出了一本《稻谷深沉》的诗集。两人你唱我和,引为知己。就在前几天,得知徐老师不幸离世的第二天,我忍不住心中的哀伤,发了一条朋友圈。远在深圳的鲁先生见到信息后立马打电话给我问询情况,电话两端一时泣不成声。十几分钟后,鲁先生再次联系我,他用当年画作的配诗连缀成一篇哭祭短文,并一再嘱咐我要在徐老师灵前诵读。可是我怎么读得了?!那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哀痛。
鲁克先生曾为徐老师写过一幅字“杏花如海”,把徐老师名字嵌入其中,字体古朴稚拙,和徐老师纯粹的性格很像。